《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14号)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控制制度、促进无标准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规范开展节地评价工作。严格落实“无标准”和“超标准”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一、相关术语和定义
1、无标准建设项目
国家、省及各地市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或国家、省及各地市已颁布土地使用标准但尚未涵盖具体功能分区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
2、超标准建设项目
指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国家、省及各地市土地使用标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
3、建设项目节地评价
通过调查、分析项目土地利用状况,评价项目预期节地程度,测算项目优化用地规模的过程。
二、评价目的
掌握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引导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建设项目预审、报批和供地等提供依据。
三、评价范围
节地评价范围包括无标准建设项目和超标准建设项目。其中,水库和水电工程项目淹没区用地、矿山企业开采区用地、通信和输电线路塔基用地、河道治理工程用地和引排灌工程用地、涉密工程用地、小型工程用地、小于0.2公顷的工程项目用地,以及未确定用地主体、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可不列入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范围。
四、主要内容
分析建设项目产业政策、供(用)地政策、相关规划的合规性,用地布局、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主要工程技术措施先进性,测算项目优化用地规模,评价项目总用地规模和各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的合理性,提出项目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评价结论。
五、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总体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等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优化可采用功能分析法、类比法,其中,功能分析法中各功能分区用地规模评价可采用标准对比法、类比法。节地程度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六、工作流程
1、工作准备
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评价工作组织、确定评价事项、拟定工作计划、准备相关资料。
2、项目调查与现场踏勘
项目调查主要包括:基本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所在区域状况调查、其他调查。
现场踏勘主要是评价单位应对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踏勘,对于“因为地形地貌造成突破标准的项目”必须提供影像、现场照片等实地踏勘材料。
3、建设项目合规性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以及各类发展规划。
4、项目布局合理性分析
主要包括选址合理性分析、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和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5、用地规模优化与节地程度评价
(1)分析内容
建设项目用地总规模、各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合理性及建设项目节地程度。
(2)分析方法
功能分析法、类比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6、节地工程技术措施分析
项目生产规模或建设规模合理性分析、采用的工艺、设备先进性分析。
7、成果编制编制《XX项目节地评价报告》。
8、成果论证
主要论证节地评价过程是否完整;建设项目调查内容是否详尽且与评价工作相关;建设项目合规性分析是否全面、准确;建设项目布局合理性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建设项目优化用地规模测算方法选取及测算结果是否合理;节地程度评价中指标体系构建是否合理,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准确;评价结论是否全面、准确;相关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七、总结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是建设用地标准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合理用地的重要支撑。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对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