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 卓越
创新 求真
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029-88350041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浅谈大遗址保护利用与村庄发展的协调 ——以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统万城遗址”为例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7日
分享:

大遗址是证实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真实体现,综合且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迹的主体。

随着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出现,大遗址保护正式成为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2005年《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印发正式启动了大遗址保护工程。自2008年国家文物局编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规划以来,连续制定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对我国大遗址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深入推进提供了规划保障。伴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遗址保护几乎成为我们国家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统万城遗址简介

统万城遗址位于靖边县红墩界镇最北端与内蒙乌审旗接壤的白城则村,其由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也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遗址城墙呈白色,马面林立,角楼高耸,其独特的“崇台秘室”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文物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统万城遗址于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图片

二、统万城遗址保护利用与白城则村发展的问题识别

大遗址不仅具有其文化遗产自身所具备的文物属性,更是具有尤为重要的区域自然和社会特征的区域属性。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逐步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位于村庄的大遗址在村庄建设发展中都遭受着各方面的影响,其本身及其周边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也在不断加剧;同时,受大遗址保护的影响,位于大遗址地区的村庄发展与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白城则村常住人口约占户籍人口的一半,存在人口外流的情况,且人口老龄化逐步显现;村内各类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村民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为生。近些年,随着白城则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中需要更多的建设空间作为支撑;村庄境内旅游环线的打造、统万城遗址博物馆等的建设,也为统万城遗址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拉开帷幕。统万城遗址保护与白城则村持续发展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遗址保护利用与村庄发展缺乏联动:统万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与白城则村庄的发展建设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村庄居民点的整体组织性较差,遗址利用与村庄的发展大多属于各自为营的状态,相互之间带动关系较弱。
(二)遗址保护利用与村庄建设统筹不足:白城则村村庄居民点基本位于统万城遗址一、二类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现状民居建筑类型与建筑风貌各异、建筑分布散乱,且统万城遗址保护范围内仍存在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
(三)遗址保护利用对村庄经济带动有限:白城则村没有充分利用统万城遗址文化资源,村庄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和种植、养殖,村庄并没有依据大遗址形成有效的优势产业链。
(四)遗址保护利用与村庄资源缺乏衔接:村内高标准农田、无定河湿地、圪垌河古树带等村域现有资源未能与统万城遗址进行统筹,没有体现其生态及景观价值,村内现有资源缺乏系统规划,未能充分衔接利用。
(五)遗址保护利用与村庄设施建设存在冲突:村庄部分居民点零散分布在遗址保护范围内,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与遗址保护的相关要求存在冲突,村庄及遗址发展的设施承载力较差,且文化塑造力不足,缺乏辨识度和特色;村内现存人居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有待提升。

图片

三、统万城遗址保护利用与白城则村发展的问题优化

大遗址与村庄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二者之间要找到一个既可以保护和利用遗址,又可以推动村庄建设的平衡点来进行协调统筹。生态环境良好、设施完善的村庄与保护完整、管理良好的遗址配合,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共同发展,是大遗址与村庄共生共赢的核心目标。

(一)遗址保护策略

1.严格落实划定保护区

1)保护范围

根据《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严格落实白城则村域中依据遗址分布特点、遗址价值与保存现状评估、历史文化内涵、地形地貌特征及保护力度要求等因素,划分出的统万城遗址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为:依据考古探查确定的地面遗址分布点与遗存分布密集区,以及保证遗址本体安全性的相关区域;一般保护区:为保证统万城遗址可能分布区全部纳入,并为重点保护区内的遗存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距离的区域。

充分落实统万城遗址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范围,并在其范围内严格执行分级制定的管理制度。

2)建设控制地带

I类建设控制地带:严格确保统万城遗址相关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并为现存遗址提供进一步的安全保护距离和满足必要的景观控制需求,以城址一般保护区界线外扩1000米为界。

II类建设控制地带:确保统万城遗址相关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并为当地恶劣气候对统万城遗址的影响提供一定的防护距离,以Ⅰ类建设控制地带界线外扩2000米为界。

严格落实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着重强调I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构)筑物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II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构)筑物高度不应超过9米;从建设活动、景观营造、生态保护等方面确保大遗址周边缓冲过渡地带空间自然有序,与村庄整体相协调。

图片

2.净化遗址区空间环境

1)村民搬迁

将现状位于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对遗址存在影响的居民点进行集中搬迁;通过适度集中规划,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充分融入村庄大遗址文化,打造环境优美的特色居民点景观,建设与统万城遗址特色风貌相协调的居民安置点。

2)环境整治

保持统万城遗址环境的美观、卫生,清除保护范围内影响遗址景观的建(构)筑物,清理遗址城垣附近的积沙;对架空管线进行埋地敷设,调整保护范围内穿越遗址的车行道路,优化遗址内慢性系统;对植被进行调整,选用历史植被品种或当地特色植被品种,营造遗址特色景观环境。通过对遗址环境的整治,打造文化氛围,重现城址风貌。

3)生态保护

注重水土保持,防风治沙。维护无定河流域自然水系的形态、水量、水质,通过建设防风林带,防止沙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防风林带树种以地沙生乔木为主,辅以灌木、草本植物以减弱风沙对遗址的破坏。与此同时严格保护原生植被品种,原生动物种群,保持大遗址的生物多样性。
4)景观保护
保护统万城遗址的自然景观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决定遗址形态的黄土台塬与沙漠过渡地带的地形地貌和无定河的自然景观特征,保护遗址背景环境;保护统万城遗址的沙漠废墟景观特征、遗址总体格局特征,以及遗址与村庄之间的观景点与视线通廊。

图片

(二)村庄发展策略

1.优化村庄产业结构

通过对白城则村现状的深入了解,对现状单一的种植、养殖业进行优化调整。做精做强一产、二产,做优三产,重点深挖统万城遗址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将各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包装、策划,以不同视角切入,充分融入大遗址旅游产业体系中,达到一种投资,多重收入,使得白城则村经济效益最大化。
1)一产:依托村域内较好的耕地资源和优势的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产业,拓展种、养产业链条,通过生态种养与规模化培育充分结合,推动“生态种养”的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2)二产:以一产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拓宽延伸村庄产业链。通过品牌包装,构建农牧产品全产业链条,以二产促一产,架构复合型产业链条。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一体化。
3)三产:结合农业、无定河、沙漠、统万城等村庄内各类资源要素,以三产有机融合为目标,发展果蔬采摘、田园观光、极限漂流、沙漠探险、科普教育、遗址观光、特色美食、文化体验等,横向、纵向延伸村庄产业链,打造村庄特色产业链。
遗址旅游业:通过对统万城遗址的开发和利用,拉大村庄旅游框架,融入村域资源要素,丰富旅游链条。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以新奇的特色视角,全方位呈现村庄特色文化,打造以统万城遗址为核心,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面面俱到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神奇匈奴故都、丝路重镇特色的“沉浸式”旅游体验体系,塑造白城则以“统万城遗址”为核心的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名片。

图片

2.调整村民生活模式

通过村庄产业结构调整,白城则产业发展模式将会从以传统农业为主转变成以统万城遗址为核心的旅游业为主,同时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变成以多样化参与的特色产业。产业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带动村民生产和生活的方式进行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村民,需要投身于遗址公园、博物馆、文化展示、影视娱乐、特色手工作坊、特色餐饮、特色体验项目等旅游服务之中;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发展也将影响原本各自为营的小型经济体制转变成更有力的村庄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村民现有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集中表现在村民居住模式的转变,由原本分散居住,改变成部分集中居住,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在建筑功能的布局上也从散乱无章改变成合理有序,能够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并对宅基地面积进行合理控制,杜绝无序建设。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推进,能够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让主要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村民们生活地更为惬意。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白城则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旅游业的兴起,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现状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将会更加显现。因此,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其与白城则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适应尤为重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且满足村庄发展承载力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增加旅游相关设施建设,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旅居酒店、特色民宿、特色商业、旅游公交站点、旅游标识牌等,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增设村民培训中心及农业技术服务站等,通过技术引用对各类旅游服务业进行系统培训,保障旅游产业高质量有序运行;同时用于规模化种、养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效降低规模化产业发展风险的同时,可通过技术服务、培训为白城则有效创收。

四、结语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是落实特色保护和乡村振兴双重要求的主要阵地。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以大遗址为核心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应当以“保护”为规划内核,通过平衡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结合村庄现状合理规划建设,引导村民渗透式参与,因村施策凸显村庄特色,搭建遗址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建立资金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全流程管理,有序保护和延续乡村特色资源,激活村庄发展活力,实现村庄在对大遗址的有力保护中稳步发展。

大遗址保护与村庄的和谐共处、协同共赢,是一个长久的议题。保护为本,发展并行,对于遗址而言,在不会因村庄发展而破坏其文化基质等的前提下,凭借优化村庄这个多年演变的原生载体,能更好地展示遗址文化的内涵;通过大遗址文化等的全方位呈现,才能塑造村庄特色风貌,有力提高村庄吸引力。将原住村民作为大遗址保护的主力军,以大遗址保护促进村庄发展,以农村发展反哺大遗址保护,才能共赢共生动态协调发展。

关于中策
中策简介
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139号荣禾云图中心16层

3022459756  [email protected]

029-88350041 13709190222

2023年澳门原料免费
2023年澳门原料免费 2010-202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zcgis.com zcgi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3004573号 技术支持:方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