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外部活动空间,在城市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城市显性活力的集中表现。但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包括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建设不足、空间品质参差不齐、缺少一定后期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城市公共空间逐渐缺少活力。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背景下,挖掘现有城市存量公共空间,从而实现国土空间整体布局的有序发展,是当下引领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01 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要素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拥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影响要素,每个影响要素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特性的集中表现。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个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结合以上特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与人的尺度相符合
凯文·林奇认为,在城市广场中亲切的尺寸是12米,而宜人的尺寸是24米;在《如何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中指出广场的直径应该控制在30米,超过这个尺寸会使得广场上的人和物变得渺小、疏远。在城市街道中一般最长距离的纪念性空间,也不会超过1.5公里,在这个尺度内,使用者会拥有一定的尺度感、归属感。不同尺度的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也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丰富的公共空间系统。
2、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
使用人群的不同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多样的建造与运营,例如距小区较近的城市广场上早晚时段老人与儿童的占比远远大于青年人;相反的在商业步行街中,年轻人的数量就要远远高于老年人。
3、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城市不同时期的经历是这个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这些不同的经历会以不同的形式保存下来,逐渐积累成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公共空间应以一定的地域特色或历史文化的支撑进行改造提升,形成“文化+”的模式,从而使当地居民对于空间拥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建设,要求多规划、多学科共同参与,以此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明确了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方法,从空间环境品质的角度出发,对规划编制过程形成一定反馈,提升“一张蓝图”制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将“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各层级、各阶段。
其中更是强调了除了特色资源保护、总体风貌特色定位、景观风貌与公共空间系统构建、重点控制区划定等常规总体城市设计内容,还要在发展目标战略、底线约束、总体格局、空间结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国土整治修复、城市更新等方面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生态、水等安全底线,规划设计时可以将城市看做一个大型“公共空间”,推动城市公共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三生空间相宜,社会、自然、人文相融合的目标。
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方式的层面,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依托现有存量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社交因子”形成嵌入式的微空间,丰富公共空间布置结构。打造绿色节点、生态廊道、生态片区,实现大型“公共空间”的自然有序生长。
图:社交因子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同时要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转变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例如对自然山体划定山体保护线,对破损的山体和缺失的植被进行修复,消灭山体的部分安全隐患;对水体强调水量调制、水质监控,控制水体污染源;对部分需要修复的土壤进行改良,稳定表土,控制水土的侵蚀等。围绕现有公共空间资源,合理化、最大化的实现大型“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规划。
总结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按照生态优先、底线思维、以人为本、特色挖掘的总体思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优化,同时相关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的完善深化,未来仍需要对公共空间发展模式、路径以及治理方面进行更大的探索,以此来推动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